两江贷言 沐柠 2025年10月14日
提及重庆,人们常想到洪崖洞的璀璨灯火与长江索道的城市俯瞰,却鲜少有人留意这座西部金融重镇背后,曾上演过怎样触目惊心的金融骗局。中国裁判文书网2025年公开的《罗某、陈某某等集资诈骗罪二审刑事裁定书》,揭开了重庆知名金融高管罗广(裁定书隐名“罗某”)主导的10亿元P2P爆雷案细节——这位曾执掌市级金融管理部门、差点出任西南证券董事长的“金融大佬”,最终以集资诈骗罪领刑12年,其打造的“财神在线”平台,不仅让1000余名投资者损失超7200万元,更撕开了重庆乃至全国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精英犯罪”乱象。
一、“精英团队”的骗局: 高学历与政企背景下的信任陷阱 罗广案最具迷惑性的,是其团队精心包装的“专业光环”。作为博士研究生的罗广,曾是重庆金融圈的“明星人物”:既担任过市级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2012年还被选举为西南证券拟任董事长,虽在任职核准期间突然请辞,但其积累的政企资源足以让普通投资者深信不疑。他麾下的核心成员同样“亮眼”:硕士研究生陈虹波(裁定书隐名“陈某某”)曾任招商银行重庆分行中层、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副总裁,另一位硕士程疆(裁定书隐名“程某”)则长期负责平台运营管理。 就是这样一支“高学历+强背景”的团队,在2014年搭建起“财神在线”P2P平台后,先用“收益权转让+担保兜底”的常规模式吸引投资者,待资金链出现断裂,便露出獠牙:注册100余个空壳公司虚构借款项目,在重庆璧山区等地通过推介会、微信公众号大肆宣传“高额利息+保本付息”,甚至在2019年明知未取得基金份额的情况下,以“嘉兴渝福养老基金转让”为名继续行骗。直到2020年陈虹波、程疆投案,2023年罗广自首,这场持续6年的骗局才彻底落幕。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精英犯罪”并非个例。2025年曝光的重庆女富商李仕林百亿骗局中,这位曾掌控恒韵医药、捷尔医疗的企业家,同样凭借“三甲医院合作资源”“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的身份,联合华业资本高管伪造47.97亿元假发票、私刻公章,最终导致上市公司购入百亿虚假债权退市,自身被判无期徒刑。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当金融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与权力资源被用于突破法律底线,其造成的破坏力远超普通诈骗。
二、重庆金融乱象的三重镜像: 从P2P到金控的风险传导 罗广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重庆近年来金融乱象的典型缩影。梳理2023-2025年的多起案例,可清晰看到风险在不同领域的蔓延轨迹。 在P2P与类金融领域,“财神在线”的爆雷并非偶然。2024年3月,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罗广曾管理的国企)因违规为非标债务融资产品提供服务,被取消金融资产交易资质;2025年3月,瀚华金控董事长张国祥因涉嫌挪用资金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旗下重庆富民银行此前已因“关联交易输送利益”“信贷资金被股东占用”被罚850万元。这些案例暴露了地方类金融机构长期存在的“监管套利”问题:利用地方政策支持的便利,绕过合规要求开展业务,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普通投资者。 在传统金融机构领域,违规已呈现“系统病”特征。2025年5月,重庆海尔小贷因信用信息管理违规被罚48万元,与海南农商行、某小贷等机构共同陷入“数据违规采集”风波;此前重庆多家农商行曾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反洗钱履职不力”被处罚,基层员工违规借用客户资金、虚列费用等行为频发。正如中国金融网指出的,这些违规背后是“收益与风险失衡”的畸形逻辑——62.5万元的罚款相对于消费金融业务收益可忽略不计,导致机构甘愿“踩线”。 在民生金融领域,腐败黑手甚至伸向弱势群体。2025年7月,重庆九龙坡区住房城乡建委原党组成员刘主强,将住房困难户的保障房指标违规给亲属倒卖;梁平区袁驿中学报账员唐龙裕截留200余万元学生营养餐费用于理财。这些看似与“高大上”金融无关的案例,实则反映出地方金融生态的深层问题:当公权力缺乏监督,无论是百亿级的金融骗局,还是万元级的民生资金挪用,本质都是对“信任”的透支。
三、警示与破局: 金融安全需要“双重防线” 罗广案二审维持原判、李仕林被判无期徒刑、张国祥被刑事立案……一系列案件的判决虽彰显了司法震慑力,但如何从根源上防范金融风险,仍需构建“制度+意识”的双重防线。 对金融从业者而言,此案是对“职业底线”的深刻警示。罗广、陈虹波等人并非缺乏专业能力,而是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合规敬畏。正如重庆红岩干部学院用“狱中八条”开展教育时强调的,“防止领导成员腐化”是革命先烈的血泪嘱托,如今更应成为金融高管的行为准则。尤其是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2022年《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2025年小额贷款公司新规等政策,已彻底堵死“关联交易套利”“高杠杆扩张”的老路,唯有坚守合规才能行稳致远。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需破除“背景迷信”。从“财神在线”的“政府背景高管”,到李仕林的“上市公司股东”,骗局的核心都是利用“光环”降低投资者警惕。中消协2024年报告显示,金融消费投诉中“虚假宣传”占比超30%,这提醒投资者:任何承诺“保本高息”的产品都需警惕,核实项目真实性、查看机构资质,远比相信“高管光环”更重要。 对监管部门而言,需强化“全链条防控”。针对金融乱象的系统性特征,应借鉴重庆红岩干部学院“以案为鉴”的教育模式,将罗广案、李仕林案纳入金融机构警示教育案例库;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搭建“智能合规监测平台”,对关联交易、资金异常流动等风险实时预警,避免“事后处罚”沦为“亡羊补牢”。
山城的江水奔腾不息,而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仍需久久为功。罗广案留下的,不应只是12年刑期与7200万元损失,更应是对整个行业的深刻叩问:当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当从业者守住合规与道德的底线,才能让“金融为民”不再是口号,让重庆这座金融重镇真正闪耀起安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