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4|回复: 3

谈谈我来加拿大以后的心理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3 22: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undred                                                                                       
                        靠海而居
看到很多人来来去去,从不评论个人的选择,确实是哪里感觉好就去哪里。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也带着整个家庭的计划等等,所以我从不评价别人的变迁。就我自己而言,我属于要跳墙先把帽子扔过去的那种类型,所以我是断了后路才来的,这样的好处是我必须扎根在这里,没有其他选择,在哪就在哪安下来,不再动荡了。以后也许会回中国,但那只是旅游和探亲什么的,不是迁徙。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经不起太多的大起大落,让我再过几年回流什么的,无疑是等于重生。我已经不能再重生一次,我桶里没有那么多水,可以洒来洒去。

在哪里生活都有一个过程,移民生活的最开始几年肯定是苦的,有多苦,可以从保尔的帖子里尝到滋味,我觉得保尔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移民的缩影,所以他打动了很多人,他也在挣扎,也有彷徨,但不可否认,他是有气节的,这是中国文人身上可贵的东西,(笑)因为想到了坛子里的另一个典型(还盗用他头像那个),这两个是鲜明的对比。保尔是正常的,前进的,终竟会达到心灵和生活自由和自足的那种人,我坚信。但另一个,不想评论(用鼻子哼一声。略过。)

心安处即是家。我这几年的移民生活也是起起落落的,这种起落主要来自我的内心,语言的文化的思想的种族的,林林种种,不一而论,但动荡的心却越来越平静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越来越清晰,象是摄影者调焦距一样,我从骨子里爱上了温哥华,全身心的,没有杂质的,这是越了解越喜欢的一种挖掘似的迷恋。我迷恋这里的安静,这里的包容,这里的人文气息,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时一个人坐在海边,吹一吹心中的浮躁,我才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没错,这就是了,就是她了--温哥华,有底气的,有内涵的,什么都恰到好处的,这是我的家了。我不想变成那种人:一生都在寻找,一生都一无所获。

放眼未来,我会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生活永远是第一位,而不是地位和财产的数量,我追求生活的情趣和意义,所以我放弃了许多学习进修向好职业的机会,我觉得享受短暂的生命,追求生活的内核才是首要的。

这一路走来,非常充实,有一天我会坐下来和你讲一讲我的历程。现在的我,还在路上,生活中所有经历的,都变成了各种色彩的珍珠,闪着它们各自不同的亮度和色泽。我甚至学会了欣赏生命中的灰色和黑暗。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于我的心灵找到了家,心里安静了,去除了一切的浮华,可以轻易看到生活的美好并独乐其中。

写在2011中国农历新年之前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22: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testy                                                                                       
                        职业侠客§驾轻就熟
                       
        引用:
       
                                                                                                作者: hundred                                                                       
                                看到很多人来来去去,从不评论个人的选择,确实是哪里感觉好就去哪里。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也带着整个家庭的计划等等,所以我从不评价别人的变迁。就我自己而言,我属于要跳墙先把帽子扔过去的那种类型,所以我是断了后路才来的,这样的好处是我必须扎根在这里,没有其他选择,在哪就在哪安下来,不再动荡了。(专心走下去,至少有一路的收获,而不是在优柔中虚度)以后也许会回中国,但那只是旅游和探亲什么的,不是迁徙。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经不起太多的大起大落,让我再过几年回流什么的,无疑是等于重生。我已经不能再重生一次,我桶里没有那么多水,可以洒来洒去。

在哪里生活都有一个过程,移民生活的最开始几年肯定是苦的,有多苦,可以从保尔的帖子里尝到滋味,我觉得保尔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移民的缩影,所以他打动了很多人,他也在挣扎,也有彷徨,但不可否认,他是有气节的,这是中国文人身上可贵的东西,(笑)因为想到了坛子里的另一个典型(还盗用他头像那个),这两个是鲜明的对比。保尔是正常的,前进的,终竟会达到心灵和生活自由和自足的那种人,我坚信。但另一个,不想评论(用鼻子哼一声。略过。)

心安处即是家。我这几年的移民生活也是起起落落的,这种起落主要来自我的内心,语言的文化的思想的种族的,林林种种,不一而论,但动荡的心却越来越平静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越来越清晰,象是摄影者调焦距一样,我从骨子里爱上了温哥华,全身心的,没有杂质的,这是越了解越喜欢的一种挖掘似的迷恋。我迷恋这里的安静,这里的包容,这里的人文气息,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时一个人坐在海边,吹一吹心中的浮躁,我才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没错,这就是了,就是她了--温哥华,有底气的,有内涵的,什么都恰到好处的,这是我的家了。我不想变成那种人:一生都在寻找,一生都一无所获。

放眼未来,我会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生活永远是第一位,而不是地位和财产的数量,我追求生活的情趣和意义,所以我放弃了许多学习进修向好职业的机会,我觉得享受短暂的生命,追求生活的内核才是首要的。(不过有时候还是觉得自己变懒了,也许还是人开始老了,开始觉得经不起折腾了。而我这个人,还是时不时折腾一下自己的。)

这一路走来,非常充实,有一天我会坐下来和你讲一讲我的历程。现在的我,还在路上(我们一直都会还在路上的。),生活中所有经历的,都变成了各种色彩的珍珠,闪着它们各自不同的亮度和色泽。我甚至学会了欣赏生命中的灰色和黑暗。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于我的心灵找到了家,心里安静了,去除了一切的浮华,可以轻易看到生活的美好并独乐其中。

写在2011中国农历新年之前

                                       

喜爱艺术的人们,要知道其实生活的意义和体验不是物质的罗列,而是经历中的酸甜苦辣。享受生活不是只有甜的,只要你能享受,能够承受的痛苦未尝不是人生的目的。不是推广宗教,有时间的话,读读《圣经》,那里有许多我们未知的圣言。探索一下生命的意义。只有艺术才能让你的生活披上五彩的衣裳。

而只有艺术,才可以让我们拥有了生活的另一种升华的语言,让我们可以和所有人类的心灵对话。

我们在长大,但长大不是我们的目的。        引用:
       
                                                                                                作者: hundred                                                                       
                                生活中所有经历的,都变成了各种色彩的珍珠,闪着它们各自不同的亮度和色泽。我甚至学会了欣赏生命中的灰色和黑暗。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于我的心灵找到了家,心里安静了,去除了一切的浮华,可以轻易看到生活的美好并独乐其中。
                                       

最近刚开始看中国人第一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刚开始觉得太过平淡,看到后面我终于理解了。这使我看到了现代的文学还是有使命的,无论如何,这些评委还是并非浪得虚名。

喜欢温哥华,也喜欢这些生活在这里的达观的国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
                                Ponder in the Wind
(Thanks for correcting me if you think I am wrong)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23: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hundred                                                                                       
                        靠海而居
        引用:
       
                                                                                                作者: testy                                                                       
                                喜爱艺术的人们,要知道其实生活的意义和体验不是物质的罗列,而是经历中的酸甜苦辣。享受生活不是只有甜的,只要你能享受,能够承受的痛苦未尝不是人生的目的。不是推广宗教,有时间的话,读读《圣经》,那里有许多我们未知的圣言。探索一下生命的意义。只有艺术才能让你的生活披上五彩的衣裳。

而只有艺术,才可以让我们拥有了生活的另一种升华的语言,让我们可以和所有人类的心灵对话。

我们在长大,但长大不是我们的目的。

最近刚开始看中国人第一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刚开始觉得太过平淡,看到后面我终于理解了。这使我看到了现代的文学还是有使命的,无论如何,这些评委还是并非浪得虚名。

喜欢温哥华,也喜欢这些生活在这里的达观的国人们。

                                       

我印象中高获诺奖的好象叫《灵山》,当年他得获时,我还在中国,消息传来时,我正和同事们侃大山,话说当年侃大山就是工作,当时同事们还说,终于有中国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惜的是他的国籍是法籍而不是中国。一个同事开玩笑说,他如果是中国籍的话还得不了。中国有好多比他强得太多的作家了,随便拎几个出来都比他的文学底子强。很多人都不服气的,可惜我这人读小说或者文艺作品太少,营养不良,罪过罪过。

                                                                testy                                                                                       
                        职业侠客§驾轻就熟
        引用:
       
                                                                                                作者: hundred                                                                       
                                我印象中高获诺奖的好象叫《灵山》,当年他得获时,我还在中国,消息传来时,我正和同事们侃大山,话说当年侃大山就是工作,当时同事们还说,终于有中国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惜的是他的国籍是法籍而不是中国。一个同事开玩笑说,他如果是中国籍的话还得不了。中国有好多比他强得太多的作家了,随便拎几个出来都比他的文学底子强。很多人都不服气的,可惜我这人读小说或者文艺作品太少,营养不良,罪过罪过。
                                       

你说得也没错: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文家,教授表示,高行健得奖是“爆了大冷门”,第一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海外的中国作家获奖,与两岸无关,既不是大陆本土作家,也不是台湾作家,这是很公平的交易。

记得当时有些搞笑的是,人们说,他的作品在中国几乎都是禁书。我看过许多文革,伤痕文学,还有痞子文学(无可否认也是有存在价值的,虽然我对王朔之流嗤之以鼻),但确实感觉他们的苍白就像温室的豆芽菜,怎么会感知严冬的寒冷,而这种寒冷却会成就一些松柏。就像现在的移民潮现象,《别了温哥华》之流转转眼球做做梦以外,刻在移民内心的那些伤疤他们能记录下来吗?而很多前面的移民沉痛、徘徊、沉寂、呼喊,能人也不可谓少也,还是有很多新人意气风发,前仆后继,然后一再重复那样的悲欢离合。他们也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青年们,谁来记录他们心灵的悲歌??

伤痕文学无异于幸存者舔食自己的伤口,他们活下来了,但一些东西已经麻木或失去了,不管被迫或自愿。而还有更多的人,他们已经失去了舔食自己伤口的机会。他们讴歌自己的存活,将痛苦的过去作为前途的花环。还有很多人对在那样的日子得到造就新心存感激,甚至还呼唤文革。一些血淋淋的数字只是人感到惊诧而并不会引人深思(就像国家的某些高级将领:中国人这么多,死那点人算什么?我们还准备牺牲多少多少打一场核战争),我也喜欢唱歌过去的一些歌曲,旋律优美,很悠扬。《洪湖水浪打浪》、《我的祖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田阳》、《刘三姐》、《东方红太阳升》,但我知道,在那些波光粼粼中,底下铺着一层厚厚的血!而人们在讴歌的同时,新来的人们如何能感知那背后的沉重(就像愚昧而"爱国"的朗朗)?而那,却是新人通向幸福的庇佑。

我觉得文人,应该还是有一种冲动去记载他所生存的空间和历程,尽量真实地,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他自己。就想高行健,他以宣称不信仰任何主义,不信仰宗教(当日中国的狂热无疑剽窃自宗教,举起来的是一个残酷、狡猾、刚愎自用的活生生的农民帝王和人间上帝,以自己多变的言语当作人们的圣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归属中国,他是在做一个世界的流浪者。但恰恰是他,却写出了这样的中国的当代史诗。

我也曾思考过复杂中国的历史应该怎样书写,既要客观又要发人深省,同时你的文学既是自己的回忆也是同时代别人的记忆,还得让新来的人能够思考并且愿意思考(这才是最具挑战的东西,他们没有你的经历,但要理解你的经历,代沟呀)。高行健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我相信他应该是第一个。刘再复把它的写作表现称为“极端的现实主义”,它游离于现实主义和那些现代主义之间。

刚开始读他的文字,我觉得有些平淡而晦涩。不是难懂,只是觉得人们大多都已经不这样表达东西了。他没有华丽的或者是流畅的词汇,对于他这样的文字功底深厚的一个文人这显得有些匪夷所思,而且他是以一系列与性有关的场景和对话开始展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现在有些怀疑,他是不是故意以一种语言的节奏营造那种氛围(相信是这样,典型的现代派表现手法),他的一些机锋在后面的文字中流露出来了。但那种冷静和对自己的残忍确实不是一些文学爱好者能够驾驭的。

不过这样的文字,也注定是比较孤寒的,受过苦的人炫耀一下还可以,揭开伤疤那是不愿意的。而太平盛世人们都喜欢莺歌燕舞,不会太在意刺耳的话语,然后新的世界又开始酝酿。毛说的“几十年又来一次”虽有他的打算,不过还是并非不可能。据不见,“红歌红段子”,大家以一种笑话来看待,但以这样发展,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变成一条猛兽。调侃姑息的人们到那时估计就只有无能为力了,像希特列前的德国。

再次



发表于 2011-6-7 2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希望带来更加的幸运,张开双臂迎接你!!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J-KH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10-25 12:46 , Processed in 0.019746 second(s), 16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