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3|回复: 1

激情年代(The Crucible)剧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1 10: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激情年代(The Crucible)
剧情:
  1692年,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清教徒社群里,一群女孩被指控对男子施以巫术,在宗教团体和当局的严刑威逼下,女孩们不得不撒谎陷害无辜。最终有19人以“施巫术”的罪名被送上绞架。村里有个女孩艾比借此机会煽风点火诬陷无辜,村民约翰因与其有外遇而保持缄默,但当艾比的迫害降临到自己妻子头上,约翰才向法官说出这一切……而法官为了判定谁有罪而大伤脑筋的同时,小镇上人人自危,不惜一切以求自保……
  名剧作家亚瑟·米勒在五十年代写成舞台剧《严酷的考验》,以十七世纪在美国麻州沙林村发生的女巫事件影射麦卡锡主义的恐共疑云。四十多年后由他亲自改编此剧搬上银幕,主题却转向女主角艾比的复仇行动。剧情描述牧师的侄女为人狡滑,她利用村中女孩假装中邪的事件煽中点火,藉以铲除异己。农夫约翰虽然明白真相,但因曾跟艾比有过奸情而哑忍。直到他妻子也被艾比诬指为女巫,约翰才向法官指诬艾比装神弄鬼借刀杀人的奸计,可惜为时已晚。
  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成功地拍出乡村愚民在宗教狂热下集体失控的气氛,但对维诺娜·赖德易如反掌地耍弄一群成人却写得有点一厢情愿,幸好压轴高潮剧力逼人,丹尼尔·戴-刘易斯与琼·艾伦饰演的夫妻亦演出精彩。
  沙林村女巫事件是宗教狂热的产物,也是美国人心头永远的伤疤。本片为著名剧作家亚瑟·米勒五十年代的作品,其甫一问世便因与当时笼罩于麦卡锡主义恐怖下的美国人的心态暗合而引起轰动。四十多年后,亚瑟·米勒也参与了本片的改编工作。本片充斥着阴谋论式的思维,令人不寒而栗。
  在人类历史上,谣言绝对是可以惑众的,而且不止一次地曾经达到疯狂的地步。中国十年动乱中,谣言给多少人带来过灭顶之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猖獗泛滥,为把共产党人从权利机构以及百老汇、好莱坞中清洗出去,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种种偏执狂的做法搞得人人自危,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也因此不得不逃离美国。作者阿瑟米勒便用人类歇斯底里历史上最疯狂离奇的麻州沙林村“女巫事件”,隐喻讽刺当时疯狂的麦卡锡主义,揭示了那些借用精神、性别、政治上种种托辞为帮助自己而不惜将他人推向绝境人士的丑恶嘴脸。  
  影片气氛逐层推进,始终让观众的内心随着惊心动魄的剧情发展始终充满着激荡的起伏。我们震惊于人心的险恶,震惊于宗教狂热下人精神的癫狂,更感叹于正直人性的光芒。观片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场面出现在影片临近结尾的段落。法官们用约翰怀孕的妻子来逼迫他认罪伏法,为使全体家人活命,约翰选择了屈服。可就在观众长吁短叹唏嘘不已的时候,也就是法官要求他在将要张榜公告的认罪书上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约翰却犹豫了。他颤抖着,哭泣着:“因为这是我的名字!因为我这辈子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名字!”最终他还是撕毁了认罪书,依然不失慷慨地选择了上绞刑架赴死。而他怀孕的妻子在生死分别的时候也哭了:“上帝不允许我动摇他的信念。”最终用微笑为他送行……
  原剧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演,由于强烈的隐喻色彩在风声鹤唳的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特别的反响。为此而被美国政府视为危险人物的阿瑟米勒,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也没有被发给护照。由于此剧的深刻内涵,香港话剧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分别以《灵欲劫》和《萨勒姆的女巫》为名,多次搬上中国的话剧舞台。当九十年代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有意将此剧本班上银幕的时候,阿瑟米勒将其中的隐喻塞塞全部去除,改编还原为历史事件真实写照的《激情年代》。影片中约翰与艾比的扮演者分别是丹尼尔·迪·路易斯与薇诺娜·瑞德,前者擅长演技,拿捏角色自然不在话下,后者一改以往青春偶像的形象,将一个运用宗教迫害他人的歹毒女子演绎得活灵活现,真实可信。尤其是其中几场洋溢激情的大段台词一气呵成,体现了男女主演在表演上的良好素质。同时扮演约翰妻子的演员在影片结尾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很是值得褒扬一番。
  最后我要说的是本片的原作者20世纪文学巨匠,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Miller)于2005年2月10日)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米勒患有癌症,肺炎和心脏病。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与美国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一段短暂婚姻,使他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
  他是美国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Salesman)的作者。记者们说,这部戏剧象征美国梦的破灭。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激情年代(The Crucible) - 阿瑟·米勒的生平

附录:阿瑟·米勒的生平
  米勒的写作生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并完成了其他许多获奖剧作,其中包括《全是我的儿子》(AllMy Sons),《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等不朽杰作。
  他在1956年同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结婚,后来在1961年离婚。
  米勒1915年10月17日生于纽约一个时装商人的家庭,父亲在30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破产。中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零件批发公司工作两年,后进入密执安大学,开始戏剧创作,写过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
  1941至1944年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制盒厂工人,后又在海军船坞做安装技工的助手,同时为电台写剧本。1944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的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本。
  1947年,米勒以剧本《全是我的儿子》而成名,获得纽约剧评家奖。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社会道德剧,写一家工厂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向军方交付不合格的飞机零件,以致21名飞行员(包括他的幼子在内)堕机而死,他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受到良心的谴责,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全是我的儿子”,因而饮弹自尽。  
  1949年,他的《推销员之死》获得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并使他获得国际声誉。剧本叙述一个推销员因年老体衰被老板辞退,深受打击,于神经错乱中驾车出外,车毁身亡。这出戏揭穿了美国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曾被美国一家刊物称为“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有人甚至把米勒看成是“一个被悲剧所迷惑的马克思主义者”,称这部剧本是“共产党的宣传”。
  1951年他改编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美国上演后获得好评。
  50年代初,美国麦卡锡主义兴起,米勒于1953年根据北美殖民地时代一桩“逐巫案”创作历史剧《炼狱》,以影射当时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无辜人士的迫害。他因早期曾参与左翼文艺活动而一再受到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传讯。
  1956年,他因拒绝说出10年前曾和他一起开会的左派作家和共产党人的姓名而被判“藐视国会”罪,处以罚金与一年徒刑,1958年最高法院将这一罪名撤销。
  在这时期,米勒写了一出反映30年代美国职工生活、带有自传性质的感伤独幕剧《两个星期一的回忆》(1955)和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的两幕悲剧《桥头眺望》(1957)。1956年和1958年先后获密执安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全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戏剧奖章。
  1956年米勒和妻子离婚,与好莱坞名演员玛丽琳· 梦露结婚。
  米勒和梦露度过几年婚姻生活后分手
  1960年他根据自己的短篇小说改编成一部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描写一群空虚、孤独而无所适从的人相互寻求安慰。1961年电影拍摄完成,他们离婚,米勒又与原籍奥地利的女摄影师英吉保丽·莫拉斯结婚。  
  1964年,他发表一出关于现代人在社会上生存问题的剧本《堕落之后》,自传性色彩浓厚。有些评论家认为作者敢于暴露自己的灵魂而写出“一部意义深远的自传体文献,堪与奥尼尔的《直到夜晚的漫长一天》相并列而无愧”。
  同年发表独幕剧《维希事件》,描写德国法西斯分子在法国维希市的一个拘留所审讯犹太人的残酷情景。米勒认为大多数观众会理解这出戏不只是一个战争时期的恐怖故事,“其中根本的争论点同我们当今活着的人也息息相关,而且它必然涉及我们个人同非正义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米勒1965年起曾连任两届国际笔会主席。1967年发表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1968年发表心理问题剧《代价》,描写兄弟二人因所走的道路不同而彼此产生隔阂,受到好评。1975年发表剧本《创世纪和其他》。1980年,他又以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写了一出社会剧《美国时钟》。
  1978年,米勒夫妇访华,并出版了一本反映中国人当前生活的摄影集。米勒著有大量的戏剧评论,还写过十几部广播剧和电影剧本,以及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  
  米勒一贯反对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认为戏剧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舞台应该是一个比单纯娱乐更为重要的思想传播的媒介,应为一个严肃的目标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8-26 06:46 , Processed in 0.014153 second(s), 17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