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25-8-12 18:09 编辑
2025年8月11日,香港交易所的屏幕上,华南城控股的股价数字永久定格在0.107港元。几乎在同一时刻,香港高等法院法官陈静芬的槌声落下 —— 勒令华南城清盘。这家曾市值超 300 亿港元的商贸物流巨头,最终以12.24亿港元的市值黯然退场,身后是高达609亿港元的债务深渊。华南城由此成为继恒大之后,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房企清盘案。
01 清盘:企业消亡的法律终局
清盘,在法律语境中,是企业运营的最后 “审判”。当企业深陷财务泥沼,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财务状况被判定为经营不可持续时,债权人、股东或企业自身可向法院申请清盘。法院一旦批准,便会指定清盘人,负责清算企业资产、偿还债务,并对剩余资产进行分配。完成这一系列流程后,企业将从注册名册中除名,法人资格消亡。此番华南城清盘,意味着其名下项目将全部停滞、资产易主、员工失业。
根据香港《公司条例》,清盘资产需按级次分配:清盘费用→员工工资→有抵押债权→普通债权→股东权益。
在这一机制下,华南城普通债权人基本不可能获得任何赔偿。无数债权人或将血本无归,而最后仍持有华南城股票的股东,其持股价值也直接归零,相当于成为了一家净资产为负的企业的股东。
02 债务雪崩,3.06亿美元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华南城清盘的直接导火索,是一笔 3.06 亿美元的境外优先票据债务违约,2024年4月到期后,由于华南城销售端持续冰封,现金流彻底枯竭,连当期利息都无法支付,随后华南城与该笔美元债信托人花旗国际展开了数月谈判,试图达成债务重组方案,但终因分歧过大,未能获得足够支持。最终,花旗国际选择于2025年1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清盘呈请。
其实,这还只是其巨额债务的冰山一角,彼时华南城的总债务已高达609亿港元,而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4114万港元,完全无法覆盖巨额债务,资金链彻底断裂。为求生机,华南城也曾先后抛出两版重组方案:
但这些方案均未能获得债权人的足够支持:境内银团手握501亿港元抵押资产,要求优先处置南宁非核心项目;美元债持有人拒绝债转股,要求50% 现金偿付;非标债权人提议债转郑州项目股权,可该项目减值率已超60%。法院三次延期后,法官认定公司 “既无明确还款时间表,亦无可信资金来源”,拒绝再度宽限。最终在8月11日的清盘聆讯上,香港法院裁定对其进行清盘,华南城无奈走向落幕。
03 特区建发充当“白衣骑士”,损失惨重
华南城并非没有争取过生机。2022年5月,深圳特区建发作为深圳国资背景的企业,斥资19.1亿港元入股华南城,认购33.5亿股新股,持股29.28% 成为第一大股东,充当了“白武士”的角色。此后,特区建发多方援手,为华南城输血62亿港元,其中以50亿港元收购西安华南城69.35%股权,还以 12亿港元收购物业公司股权;同时与票据受托人花旗国际签订 “维好协议”,助力华南城5只美元债成功展期,并推动华南城与多家银行签署60亿元流动资金银团贷款合同,暂时缓解了华南城的资金压力。
然而,特区建发的输血未能激活华南城的造血功能。2023年,华南城销售额暴跌48%,2024 年上半年销售额仅21亿港元,其重仓的二三线城市商业物业价格跌幅达 25%-40%。随着华南城清盘令的正式颁布,特区建发遭受了惨重损失,其近70亿的投资几乎血本无归。更糟糕的是,花旗国际已对特区建发发起14.07亿美元的索赔,直指其 “维好协议” 违约,这无疑让特区建发陷入了新的麻烦之中。
04 华南城衰落历程:从繁荣到崩塌
早期扩张与繁荣。华南城于200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2009年成功登陆港交所。早期凭借创新的 “综合商贸物流及商品交易中心” 模式,在深圳等地打造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专业批发市场、仓储物流、综合商业等多元业态于一体,吸引了大量商户入驻,业务蒸蒸日上。2020年8月,标普上调其信用评级,汇丰、野村等大行纷纷推荐其债券,彼时华南城在一二线城市运营多个交易中心,土地储备充足,被市场看好。
债务危机爆发。好景不长,2021 年前后,房地产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华南城也未能幸免。营收下滑、毛利率降低,短期债务高企,大量债务在 2022年集中到期。2022年初,华南城已出现流动性危机,销售回款不畅,资金链紧绷,无力按时偿债,债务违约风险一触即发。
国资纾困与经营恶化。面对危机,华南城引入深圳国资背景的特区建发作为战略投资者。2022年5 月开始,特区建发斥先后斥资70多亿,推动债权人债务宽限,一度暂时缓解了华南城的资金压力。但是华南城的经营状况并未根本好转,市场形势更是远远超出特区建发的判断。2024年,华南城再度彻底陷入现金流危机,业绩进一步恶化,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90亿港元,157亿港元借款违约,安永审计师对其财报 “无法表示意见”,质疑其持续经营能力。最终,在债务重组谈判破裂后,华南城于2025年8月11日被法院清盘。
05 可怕来临,清算潮或将开启
与融创等其它暴雷房企对比,华南城为何独陷清盘结局?并非所有暴雷房企都会走向清盘,诸如融创等房企通过债务展期和重组避免了清盘命运。但华南城与之相比则存在着三大致命伤:1.资产流动性陷阱,3100 万方土储备中,大量为二三线商贸物流重资产,在市场冰封下难以变现;2.商业模式坍塌,过度依赖 “以售养租”,在电商冲击下租金收入锐减;3.审计危机,安永对财报 “无法表示意见”,直指现金流预测缺失与估值失真。
华南城清盘可能开启行业清算潮的闸门。华南城案例表明,法院对 “无还款实质计划” 的开发商容忍度正急剧降低。截至2024年末,全国超30家房企境外债务违约,诸如奥园、花样年等房企,多笔债务交叉违约,至今未能拿出可行方案,同样面临着清盘的风险。
华南城的清盘结局,不仅令深圳国资损失惨重,更引发连锁反应。法官陈静芬清盘裁决书中的那句 “既无明确还款时间表,亦无可信资金来源”,已成为行业墓碑上最冰冷的墓志铭。
来自:投拓狗日记 2025-0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