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4|回复: 13

Novels to read in high school literatur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0 14: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6-29 10:46 编辑











Introduction...

More Informatio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4: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3-20 14:33 编辑



《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从始至终流淌诗意的小说,是黑人文学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内心中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小说描写了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珍妮的一生。珍妮向往幸福的爱情,像一棵开花的梨树,她期待着能有亲吻自己的蜜蜂。她先是被迫嫁给了有六十英亩田产的中年黑人洛根,后又跟随黑人小伙子乔·斯塔克斯到一个建设中的黑人小城去开创新的生活。珍妮不愿只是作为宠物被供养玩赏,不愿坐在空空如也的高椅子上无所事事,在乔死后,又跟随无忧无虑、充满幻想,既无钱又无地位的黑人青年甜点心到佛罗里达去做季节工。他们一起享受着共同劳动的乐趣和黑人季节工群体中丰富生动的诗舞传统。在突然而至的洪水中,甜点心为救珍妮而被疯狗咬伤,得了恐水病。他在神志不清中向珍妮开枪,珍妮被迫自卫还击。最后白人陪审团判决珍妮无罪。自70年代以来,本书已成为美国大学中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研究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必读书。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活克将赫斯顿视为自己的文学之母,亲手为这位"南方的天才"竖了一块墓碑,并且说道:“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为重要的书了。”
  作者简介 ······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小说家、黑人民间传说收集研究家、人类学家。她出生在美国南方,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活跃分子。她毕生为保持黑人文化传统而奋斗,收集出版了黑人民间故事集《骡与人》及《告诉我的马》。赫斯顿还写了四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约拿的葫芦藤》《摩西,山之人》《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一部自传《大路上的法迹》以及一些短篇故事。她的传世之作是《他们眼望上苍》。这是黑人文学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公认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is a 1937 novel and the best-known work by African American writer Zora Neale Hurston. Set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Florid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novel garnered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at the time of its publication, and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a seminal work in both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women's literature.

Time included the novel in its TIM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from 1923 to 200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4: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3-20 14:11 编辑

兰德小说《一个人》(ANTHEM)的感受
白水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虽然也是描写集体主义控制人类的小说,但兰德的《一个人》和乔治奥维尔的《一九八四》却截然不同。《一九八四》主要侧重集体是如何控制和吞噬个人的,而且将中央集权的政府描写的无所不能,无孔不入。兰德的《一个人》不仅描写了政府如何控制个人,更描写了有独立思考的个人的伟大。而且在集权统治下的社会,因为完全扼杀了个人的创造力,甚至消灭了“我”这个指代个人的名称,人们只能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没有电,没有机器等等。基本就是《阿特拉斯》中当所有创造者都决定罢工后,世界将会成为的样子。我个人认为这是兰德比奥维尔高明的地方。


Ex (文艺好喵~)
《一个人》强调的更多的是自我意识的崛起,而《1984》则力图表现的是极权对个体的控制无所不在。所以,《一个人》中还有看起来美丽的爱情,而《1984》里的爱情则是一种陷阱而已。从前一个比较看,两者平分秋色,从后一个比较看,我认为《1984》更为深刻。而且,《一个人》对于自我意识的崛起是默认的,它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性的解释,也就是所谓的触媒。

《一个人》在强调集体的力量时,与《动物农庄》有着更多的相似。而与《美丽新世界》比起来,前者是通过一种在我们看起来并不那么令人信服的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而后者则是借助高科技手段从最初就设定了几乎是每个“人”的道路。所以,前者的觉醒相比后者因主人公本身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更善于思考,就不免显得逻辑性不强。当然,《美妙的新世界》是早于《一个人》的,前者1932年出版,后者1936年初版,至于后者是否借鉴前者,这个我不好说。但是,赫胥黎有着丰厚的家学渊源,写作此书时已届四十,而安·兰德写作此书时不过刚过而立之年,况且,此书篇幅要短得多,所以,对安·兰德和这本书也不能苛求过多。我本人很喜欢这本书,但不喜欢华夏出版社的版式,更不喜欢他们出现的排版错我。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

白水晶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一个人》里的主人公觉醒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个人的思考的伟大力量。另外,《一个人》展现的是集权主义不会永远胜利,一定会有个人凭借自己的思想战胜它。《一九八四》就更悲观,最后是集体主义的胜利,个人的任何尝试都是徒劳的。

没看过《美丽新世界》,但是很感兴趣,接下来就要读读它。

lan
华夏这个译名不怎么样,没去看它的翻译,估计也就那样了。Anthem更像是兰德的准备之作,其实相对她的整个体系来说不是很重要,毕竟篇幅和水平在那里了。《美丽新世界》比《一九八四》和《颂歌》都写得好。Anthem和前两个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家写作策略也不同,没什么可比性。

今天天气晴朗 (我所有的何方何必何其荣幸)
Anthem更像是兰德的准备之作,其实相对她的整个体系来说不是很重要,毕竟篇幅和水平在那里了。+10086
我是先看大块头再看她早期一点的书,很明显看出稚嫩和粗糙。

Pru
感觉颂歌的文辞比较优美。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4: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霍桑《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3-20 14:16 编辑

资料摘要:小说以十七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当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它深入美国民族历史和道德根源,对人类与罪孽、愧疚以及傲慢的不懈斗争进行了无法超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而精湛的探索。

                                                                                   

        小说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以当时严酷的清教视为罪不可赦的一桩“通奸罪”为核心展开情节,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与这桩“罪行 ”有关的四个人物的精神世界。胸口上别着鲜红A字(Adultcry——“通奸”一词的首字母)的赫斯特·普林经过长期赎罪而在精神上获得自新,那个耻辱的字母竟逐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标志。迪梅斯戴尔牧师则长期遭受信仰和良心的折磨,终于从狂热的宗教活动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敢于担当的男子汉。赫斯特的丈夫奇林沃思本是个皓首穷经的学者,却在复仇心理的驱动下完全丧失了人性。而“通奸”生出来的小波儿则活像个野性未驯的异教精灵。小说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层层深入地探究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全书以监狱和蔷薇开场,以墓地结束,充满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书写的是一段婚外恋情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少妇海丝特·白兰犯通奸罪,但是她拒绝说出她的情人是谁,于是加尔文教政教合一机关惩罚她带着红色A字示众。在受罚的过程中,她对其他不幸的人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她的许多善行逐渐使她赢得人们的尊敬。海丝特的同犯,年轻的清教徒牧师丁梅斯代尔深受良心谴责,最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罪责,并死在海丝特的怀里,获得了道德上的自新;海丝特的丈夫则因被复仇的烈火所围困,变得如魔鬼般疯狂,在道德上完全堕落,也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探讨法律上的罪恶和道义上的罪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罪恶在哪里?”、“谁是真正的罪人?”这样的道德问题。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4: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Catcher In The Rye



JD Salinger的名篇《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学生,名字叫霍藤(Holden),在一个名叫Pencey的中学上学。这是一篇自述体小说。作者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写了一个中学生校内外多层面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并由此折射出一幅美国社会的众生相。第三章第一句话就与众不同:I’m the most terrific liar.(我特别会骗人,我是一个几乎没有一句真话的人,我靠撒谎过日子,……。)你不认为这一句话就能让你感到这本书的内容会与众不同吗?

    往下看,你会发现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嘲自讽,流露着对社会的冷嘲热讽、鞭挞批判。它的这一风格使你想起王朔、梁左的粗俗、夸张、辛辣、诙谐、吹嘘和调侃。

    主人公身在学校,但除了英语,其他5、6门课都不及格,但他似乎毫不在乎,他与杰克·伦敦笔下那勤奋好学、挑灯夜战、指望有朝一日能立足于社会的马丁·伊登的生活态度可谓南辕北辙。他不讲究时尚穿着,喜欢把帽舌推到脸袋后面去。他满口脏话,goddam、bastard这些脏话脱口而出,给人一个十足小痞子的印象。

    读惯了“雅文学”的人们曾对这本书报以鄙视的眼光,但它最终挤入了当代美国文学代表作的行列,进入了中国大学的美国文学名著选篇的课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4: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芒果街上的小屋》(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3-20 14:55 编辑

资料摘要:《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

                                                          芒果街上的小屋
        译者: 潘帕
        作者: [美国]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简介 · · · · · ·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就对弱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作者简介 · · · · · ·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1954年生,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墨西哥裔。30岁时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成名,另著有短篇故事集《喊女溪及其他》和诗集若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5: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资料摘要:美国“爵士时代”的一曲挽歌,一个与德莱塞的代表作异曲同工的美国悲剧。菲茨杰拉德说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战后“迷失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至今,仍是美国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菲茨吉拉德的代表作。书中描述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如何历尽艰辛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最终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人们心中的“了不起”的豪富,却又如何苦苦追求初恋时由于贫穷而失去的情人的故事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揭示了“美国梦”的诱惑和破灭。书中文字短小精悍,结构错落有致并以典型的场面和行动、简洁、抒情的语言和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饱含韵味、极富美感的“最为动人的美国悲剧”。是一切希望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提高英语理解与写作的人们必读的生动教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5: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负荷 The Things They Carried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3-20 15:34 编辑





英文经典名著电子书 负荷TheThingsTheyCarried.zi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9: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Slaughterhouse Five《第五号屠场》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3-21 09:37 编辑

Slaughterhouse-Five
Author(s):         Kurt Vonnegut
Publisher:         Dial Press Trade Paperback
Date:         1999-01-12         
Format:         pdf,rtf,epub,lit,lrf,mobi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385333846   
Pages:         288

On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the book is fate. The prayer of serenity appears twice in the book stating that we need to change the things we can and be wise enough to know which things we cannot change. Also the Tralfamadorians speak of fate. They say they know how the universe is going to end, but they do nothing to stop it. Vonnegut seems to say that yes, war is one of those things we cannot avoid, but we need to change the things we can about it, like the atrocious bombing of Dresden.

Overall, the book's message is clear, and Vonnegut delivers his message in a very accessible way. The story of Billy Pilgrim is enjoyable to read, and contains more than dry philosophy that some antiwar novels are filled with.

Slaughterhouse-Five , an American classic, i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antiwar books. Centering on the infamous firebombing of Dresden, Billy Pilgrim’s odyssey through time reflects the mythic journey of our own fractured lives as we search for meaning in what we fear most.

独特的反战小说,通过主人公比利的独特感受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并嘲笑人类发动战争的愚蠢。

何倩彤
為何未能學會起舞便已抱緊你  小說是這樣開頭的。馮內果曾歷經過德累斯頓(香港的譯名。英文是Dresden)的大轟炸。他覺得只要把自身的經歷好好重述一遍,要寫本暢銷的書是多麼容易啊。然後他去找他的老朋友去回憶戰爭往事取材。
  
  他老友的妻子可是相當不高興,在他們傾談期間不斷四處踱步、製造燥音。馮內果終於忍不住問她究竟是怎麼了。她生氣得不能自已。她說:「你當時還是個孩子!就像我樓上的孩子一樣。但你會像個大人一般寫這本書。然後你的書會被拍成電影,給一堆電影明星飾演。然後戰爭變得可歌可泣,會陸續有來。然後就讓孩子們去打那些仗。」馮內果說,他只會告訴大家,二戰其實只是一場兒童十字軍。
  
  馮內果把這本書獻給她。
  
  馮內果一早把書的開首、高潮、結尾告訴我們。
  
  開首是這樣的:「Listen: Billy Pilgrim has come unstuck in time.」
  
  結尾是這樣的:「Poo-tee-weet?」
  
  甚麼是Poo-tee-weet? 是雀鳥的歌聲。馮內果如是說:「有關大屠殺,沒甚麼好說的。因為大屠殺過後大家都死了。再沒有人說甚麼、渴望甚麼。大屠殺過後必定是極為靜謐的,一直都是,除了雀鳥之外。而雀鳥會說甚麼? 有關大屠殺,牠會說:"Poo-tee-weet?"」
  
  高潮呢。是這樣的,都死了,所有人都活活燒死了。有個人在混亂中偷了個人家的茶壺。在那片燒得扭歪畸零的地土上,給逮到。於是處了死刑,槍決了。
  
  明明是知道的。但仍然無損它的破壞力。
  
  是的,有關二戰,即使我們早知道它的起承轉合,但無論我們從何種觀點、何種時序去切入,那崩壞,都同等同量。
  
  有人說這是本反戰的書。其實這並不正確。因為我們為何要反對一件無法被反對、無法被阻止的事?
  
  馮內果在《藍鬍子》(Bluebeard)裡說:「永遠不要相信生還者,直到你知道他為何得以活著至今。」Billy一次又一次成為生還者。憑藉的只是不知名的運氣。讓我們相信他。相信Billy在時間中,毫無選擇地穿梭。他一時間被Trafalmendo外星人擄走,一時間與他的妻女在一起,一時間在一九四五年的戰場上。
  
  所以又有人說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說它是科幻小說是不正確的。因為它所言何等貼近現實。
  
  書裡的Trafalmendo外星人,說,地球人的時間觀念真奇怪。我們看著一個死人,不會哭泣。只覺得他在當下那刻的狀態不好。在其餘無數的時光中,他仍然狀甚良好。這所有生命的片刻都是並置的。生命其實只是時光的合集,美麗地隨機置放。我們只需要定睛於美好的時刻裡忘乎所以。不要去看那些腐朽的時光。
  
  當他一次又一次地從身處的火湖裡,跳到另一只油鑊裡。Billy成了一個無法好好的身處現在的畸零人。真正打亂時間的,不是科幻的特異功能,而是戰爭本身。戰爭要我們在地獄中,向未來借取影象。而且在平和的歲月裡,流血不止。
  
  到頭來,把生命的所有片刻都舖陳出來之後,究竟是戰爭的殘虐姦污了婚後的綠草地,還是外太空的艷星撫慰了傷兵腳上的壞疸? 究竟把所有時光都並置而活,是讓我們好過了還是甚麼。
  
  而其實,Billy是否能夠選擇。不借過去與未來,他在戰爭中憑何而活?
  
  但馮內果怎樣說? 即使沒有戰爭,我們仍然會有我們的plain old death。
  
  馮內果說,他在戰後,當了個警察記者。在新聞裡描寫意外事件。有次他看到一具給升降機壓成肉醬的男屍。別人問他,如何。他說,沒甚麼。在戰爭裡,看過更多更差的。so it goes。
  
  對,書中有句so it goes,出現了百多次。每有一人事物死去。他就說一句so it goes。人死了,so it goes,狗死了,so it goes,酒水沒氣了,so it goes,細菌滅了,so it goes。無論是何時何地。
  
  所以有人說這是本有關痛苦和死亡的書。但其實也不算是。他在《歡迎到猴子籠來》(Welcome to the Monkey House)的序言中,說到他的妹妹在四十歲死於癌症。她的遺言就是:「無痛。」(No Pain.) 馮內果說他的小說,兩大主題之一,就是無痛。
  
  而且書中其實還有一句and so on。沒完沒了的。連綿不絶的,and so on、and so on。and so on縱使時而難耐,但總與so it goes的死亡不同。
  
  so it goes其實多麼塞利納。and so on其實多麼卡繆。塞利納說一切都給黑暗帶走。卡繆說所有一切都會捲土重來。而馮內果卻說生命是兩者並存。馮內果懷抱兩種極端的拉力,保持最好的平衡,跳完了他的舞步。
  
  與誰跳呢? 馮內果在章首引用塞利納的話:「藝術只在與死亡的舞蹈中成為可能。」所以,《第五號屠宰場》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兒童十字軍:與死亡的義務性舞蹈》(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
  
  所以我情願相信,這一切只是純粹的,跳舞有時。
  
  誰料到資質不配合你,左腳舉起了便要別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09: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Fahrenheit 451 - 华氏451度

作者: Ray Bradbury
出版社: Ballantine Books
出版年: 1987
页数: 208






  Nowadays firemen start fires. Fireman Guy Montag loves to rush to a fire and watch books burn up. Then he met a seventeen-year old girl who told him of a past when people were not afraid, and a professor who told him of a future where people could think. And Guy Montag knew what he had to do....
  
  In  Fahrenheit 451,  Ray Bradbury's classic, frightening vision of the future, firemen don't put out fires--they start them in order to burn books. Bradbury's vividly painted society holds up the appearance of happiness as the highest goal--a place where trivial information is good, and knowledge and ideas are bad. Fire Captain Beatty explains it this way, "Give the people contests they win by remembering the words to more popular songs.... Don't give them slippery stuff like philosophy or sociology to tie things up with. That way lies melancholy."
  
  Guy Montag is a book-burning fireman undergoing a crisis of faith. His wife spends all day with her television "family," imploring Montag to work harder so that they can afford a fourth TV wall. Their dull, empty life sharply contrasts with that of his next-door neighbor Clarisse, a young girl thrilled by the ideas in books, and more interested in what she can see in the world around her than in the mindless chatter of the tube. When Clarisse disappears mysteriously, Montag is moved to make some changes, and starts hiding books in his home. Eventually, his wife turns him in, and he must answer the call to burn his secret cache of books. After fleeing to avoid arrest, Montag winds up joining an outlaw band of scholars who keep the contents of books in their heads, waiting for the time society will once again need the wisdom of literature.
  
  Bradbury--the author of more than 500 short stories, novels, plays, and poems, including  The Martian Chronicles  and  The Illustrated Man --is the winner of many awards, including the Grand Master Award from the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 Readers ages 13 to 93 will be swept up in the harrowing suspense of Fahrenheit 451, and no doubt will join the hordes of Bradbury fans worldwide.
      --Neil Roseman
  
   From   AudioFile   
  Bradbury's novel details the eternal war between censorship and freedom of thought and continues to be relevant today more than ever. In Bradbury's future, books are illegal and happily so--citizens are too busy watching their wall-sized televisions and listening to their in-ear "seashell" radios to care about the loss of good literature. Guy Montag begins the novel as a fireman who enforce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itle--that at which books burn--but then transforms and tries to show his society the mistake of censorship. It's a treat to hear Bradbury read his own work, almost as if a wise elder were sharing a cautionary tale. Sometimes the slower pace seems awkward for a novel of such action, but overall the reading does justice to the timeless classic. L.B.F.

作者简介   · · · · · ·           雷·布雷德伯利(Ray Bradbury),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沃基甘。1941年起他开始给几家杂志投稿,1943年起专业写作,三年后获得“最佳美国短篇小说奖”。迄今已出版短篇小说集近二十部,其中著名的有:《火星编年史》(1950)、《太阳的金苹果》 (1953)、《R代表火箭》(1962)、《明天午夜》(1966)等。《华氏4510》是他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该书奠定了作者小说家的地位。布雷德伯利不仅是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家,而且还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数一数二的文法家,他的短篇小说几乎已被翻译为全世界的各种文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8-26 04:03 , Processed in 0.018380 second(s), 18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