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贸易陷入低迷,外部需求总体依然偏弱 据世贸组织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全球71个主要经济体(占全球贸易额90%左右)进口额合计同比下降8%。 (1) 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分化加剧,难有根本改变 在全球经济总体弱势复苏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状况的差异扩大。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增速从低谷缓慢爬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增强。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总体稳定,居民消费能力与预期提高,但经济增长水平仍低于危机前,企业投资波动性较大。 欧元区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且“难民潮”加剧了成员国内部的政治纷争和成员国之间的离心倾向,增加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受结构性改革滞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及政策空间收窄等因素影响,多数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明显放缓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再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美联储加息时点日益临近。美联储加息可能推动美元进入较长的升值周期,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深度调整。从历史经验看,在美元升值周期,大宗商品价格易跌难涨,新兴金融市场往往经历资金净流出局面。目前不少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处于困难阶段,结构性改革进展迟缓,经济增长动力欠缺,财政金融状况比较脆弱,在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下,部分国家和地区不排除发生区域性危机的可能。 (3) 国际贸易投资面临新变局 与世界贸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跨国直接投资(FDI)强劲反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5年全球FDI大幅增长36%至1.7万亿美元,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但全球FDI的高增长主要由跨国并购而非绿地投资推动,投资的活跃并没有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扩张,对贸易发展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2016年2月4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12个国家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协议,使TPP正式进入各成员国完成国内程序阶段。与普通的自贸协定相比,TPP涉及议题更多、开放水平更高,长期来看可能影响全球经贸规则的走向,也将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格局出现新的调整。 (4) 大宗商品市场走势不确定性上升 2016年1月下旬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一轮上涨行情,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价格均较低点明显反弹。展望2016年全年,世界经济尚未进入稳固的复苏阶段,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加上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商品价格持续上行缺乏有力支撑。在供需脆弱平衡的情况下,市场对突发事件和政策变动高度敏感,反复震荡将成为市场新常态。中东、北非、俄罗斯等主要原油出口地区均面临较高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石油供应的不确定性较大,可能成为短期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发因素。 2、中国的传统竞争优势进一步弱化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中国传统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弱化,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导致部分出口订单和产业向周边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表现在贸易数据上,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还在50.7%的较高水平,到2016年一季度已降至32.9%。2010年,中国在美国、欧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50.6%和47.9%,2015年分别降至47.1%和43.6%,而中国周边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美欧市场份额持续上升。 近几年,中国新兴产业、新型商业模式出口较快发展,大型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出口好于总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仍有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低迷的影响。 3、各类贸易摩擦的影响愈发凸显 2015年,多边贸易自由化有所进展,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成员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批准稳步推进。但在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大幅下滑、份额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国家试图通过贸易限制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趋紧。 根据世贸组织2015年底发布的贸易限制措施报告,世贸组织成员国仍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超过1900项,2008年以来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75%仍在实施。在此背景下,中国遭遇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明显加剧。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已遭遇3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55.6%。特别是钢铁行业遭遇多个国家贸易救济调查,出口形势严峻。 |
手机版|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7-8 10:11 , Processed in 0.014714 second(s), 20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