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BCM 门户 雅趣共析 理论知识 查看内容

上海电影的辉煌历史

2012-1-10 11:05| 发布者: Test| 查看: 2573| 评论: 0|来自: city363.com

摘要: 总述 电影是近代文明的产物。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的科学文献,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来的。而后,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灯影戏,可视为电影发明的先导。由于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停滞,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家和艺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电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上海的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央电影领导部门派出钟敬之等人,会同夏衍、于伶等随军进入上海,在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接管国民党在上海的各个电 影机构,于1949年11月16日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同时设立新闻片组、翻译片组。由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1950年初,中央电影主管部门把东 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调入上影,这样就使上影成为以拍摄故事片为主、兼顾译制外国影片和拍摄少量美术片、纪录片的综合性电影厂。

在接管国民党电影机构和筹建上影厂的同时,中央和上海地方的电影主管部门还对集中在上海的私营电影公司进行了指导和帮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上海的私营电 影企业主要有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片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光明影业公司、大同电影制片厂、大中华影业公司和华光影业公司等7家。1950年初,上海首家 公私合营的长江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为解决剧本短缺的问题,在夏衍的倡导下,由叶以群、陈鲤庭等创办了电影文学研究所,约请作家编写电影剧本,供私营厂拍 摄采用。通过提供剧本,对私营和公私合营的电影企业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1950年,上影厂拍摄完成了《农家乐》、《大地重光》、《团结起来到明天》、《胜利重逢》、《女司机》、《上饶集中营》、《海上风暴》、《翠岗红旗》等 8部故事片。这些影片表现了新人新事新思想,塑造了新中国第一批工农兵银幕形象。其中,《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大地重光》等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奖 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获奖的上海电影。这一年,各私营和公私合营电影公司也先后摄制了《武训传》、《两家春》、《我这一辈子》、《姊姊妹妹站起来》、 《我们夫妇之间》和《腐蚀》等一批为人民喜爱的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腐蚀》等还进入《大众电影》读者投票选出的1950年10部优秀国产影片之 列。

正当上海电影在建国之初就迈开坚实脚步,准备大展宏图之时,1951年5月发生了在全国持续近半年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5月20日,《人民日 报》发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认为电影《武训传》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影片的主创人员、各级有关领导以及曾在报刊 上撰文赞扬过该片的作者,为此都相继受到严厉批判并进行检讨。《我们夫妇之间》、《关连长》等影片也受到株连。

这场批判运动,严重地挫伤了许多艺术家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发起来的政治热情,妨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顺利前进。影响所及,上影1951年一部影片未拍,1952年也仅拍了《南征北战》一部。

随着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实施,上海电影开始踏上了新的发展的道路。早在1951年9月,昆仑影业公司与长江公司即已合并,成立了 公私合营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1952年2月1日,以长昆厂为基础,联合文华、国泰、大同、大中华、大光明和华光等私营公司,成立了国营性质的上海 联合电影制片厂,由于伶兼厂长,叶以群为副厂长。1953年初,联合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厂名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上海电影率先在全 国完成全行业国有化的进程。

===================================================

1953年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第一届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同年秋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都批评了电影 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与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反映了这一时期文艺指导方针纠正“左”的错误和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精神。这一切,都有助于消除 批判电影《武训传》产生的不良影响。同年年底,政务院公布《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集中体现了一年来电影指导思想正误纠偏的结果,使电影创作重新 获得活力。

与此同时,国家又决定把新中国第一家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建在上海。随着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相继成立,上海电影 即从解放前的单一故事片,发展成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和译制片具全的综合性电影生产基地,承担起新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重任。

1957年4月,翻译片组脱离上影厂建成中国唯一的从事电影译制的制片机构——上海电影译制厂。自1950~1995年,上海先后译制了世界5大洲、遍及 48个国家的各类影片近千部。如苏联的《乡村女教师》、《母亲》、《第四十一》;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警察与小偷》;法国的《红与黑》、《悲惨世 界》;美国的《大独裁者》、《音乐之声》;英国的《孤星血泪》、《简爱》;日本的《松川事件》、《华丽的家族》;墨西哥的《生的权利》、《叶塞尼亚》;以 及印度的《两亩地》、泰国的《婉丽》、奥地利的《希茜公主》、西班牙的《影子部队》,等等。自1979年中国设立政府优秀译制片奖以来,上海有《追捕》 (日)、《苔丝》(英)、《黑郁金香》(法)、《斯巴达克思》(美)等11部译制片获奖。上海的译制片不仅受到国内广大观众的欢迎,还得到原片导演、演员 的普遍赞赏,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电影实行统一管理。在发行渠道上,完全纳入计划经济的模式,上海各制片厂生产的影片均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一收购和发行。随着改 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拷贝订购和利益分成的办法,逐渐有所改变,直至1995年,根据广播电影电视部的有关规定,上海的各制片 单位才获得面向全国省、市以下电影发行公司和放映单位直接销售拷贝的权利。上海的电影放映业,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一个遍及城乡、布局合 理、软件不软、硬件过硬的电影放映网。1995年,上海注册的放映单位达到465个,其中电影院254座,分别是1949年的9倍与7倍。自80年代中期 以来,上海的电影发行放映业,以其显著的成绩,屡次受到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简称“广电部”)和上海市有关领导部门的表扬和嘉奖,在全国居于领先地 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手机版|小黑屋|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8-25 21:42 , Processed in 0.013578 second(s), 17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