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提出了超级稻的构想和实现路径,但最终还要靠这些“挑战者”去因地制宜实现梦想。(东方IC/图) 对公众来说,袁隆平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符号,而对于有梦想的科学家来说,袁隆平则是一个不可逾越,却又总想试图超越的标杆。 云南出了个“袁隆平” 在离2012年还有5天的时候,此前默默无闻的李开斌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 这一天,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他不仅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还跟温家宝总理握了手。遗憾的是,他没能见到同样入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这一天是2011年12月26日。 在过去的4个月里,李开斌,这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所水稻站站长声名鹊起。因为单从数字上看,他选育的水稻品种在亩产量上超过了袁隆平。 2011年9月18日,经农业部验收组认定,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百亩平均亩产926.6公斤。新华社称这是袁隆平团队耗时7年首次突破900公斤大关,《湖南日报》则称其打破了水稻大面积亩产的世界纪录。 然而,仅4天后,《云南日报》头版援引云南省农业厅的消息称,由李开斌育成的“楚粳28号”2011年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77.07公斤,且该品种百亩平均亩产已连续3年突破950公斤。 在这个当口传来的消息似乎有些“挑战”权威的意味。云南当地媒体很快把李开斌奉为“云南袁隆平”,一则报道的副标题称其产量“成功赶超袁隆平”。 “亩产数字是真实的,但两个数字不能简单对比。”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李开斌谨慎地选择措辞,“袁隆平先生是杂交稻创始人,就解决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民温饱问题来说,他的贡献之大有目共睹。” 袁隆平就是这样一把尺子。对公众来说,袁隆平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符号,而对于有梦想的科学家来说,袁隆平则是一个不可逾越,却又总想试图超越的标杆。 |
手机版|小黑屋|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8-26 13:41 , Processed in 0.015027 second(s), 19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