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指加國能源産業與制造業衰退有關。星報資料圖片 ■報告敦促當局推動創新及投資在高技術工人的訓練。星報資料圖片 加國經濟是否患了「荷蘭病」?跨國機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昨日發表報告爲加國經濟「把脈」,答案是肯定的。 加通社
該組織在報告中,警告商品價格上升令加國經濟發展不均。資源充足的亞省、沙省及紐芬蘭省發展充足,但其餘省份卻滞後,部分原因是商品價值上升令加元處于強勢,對匯率敏感的行業例如制造業及旅遊業造成打擊。
制造業職位急跌
「荷蘭病」的得名在1970年代,荷蘭在北海油田開發天然氣出口獲得大量收入,令貨币荷蘭盾上升,導緻生産成本增加,影響工業産品的國際競争力打擊制造業,最終造成經濟惡化的現象。 經合組織高級經濟師賈勒特(Peter Jarrett)指情況不容置疑。新民主黨黨唐民凱今年初,已就此挑起争議,聯邦政府直斥他搞分化。唐民凱近日高調造訪亞省油田了解情況,但沒有改變他的看法。 聯邦财長費拉逖沒正面回應報告,但表示報告總體是「贊揚」加國經濟;亞省省長雷德福則指報告在表達她不認同的類似看法。 長達128頁的報告雖隻字不提「荷蘭病」,但它把本世紀初加國制造業的急速衰退,與加元相同幅度的急升找到共通處。在這段期間,加國商品尤其是石油的需求及價格也升至歷史高位。 報告指出,制造業在2000至2011年間,佔生産總值的比率由18.6%急跌至12.6%,制造業職位也自15.2%跌至10.2%,高于美國的跌幅。而美國資源業對經濟的影響相對較少。
油砂熱令利益不均
其他研究報告對荷蘭病的結論迴異。彭比納學會指「油砂熱」令利益不均并掩蓋經濟動盪;Macdonald-Laurier學會則指全國皆受惠;公共政策研究所指确荷蘭病但影響比預期輕。 經合組織沒有把荷蘭病當成加經濟的中心問題,故沒建議減慢能源開發,但繼續推動開徵碳稅,又敦促當局推動創新及投資在高技術工人的訓練,及研究提升富有省份的均等化付款。它也回應費拉逖的預算案,指他該減少小企業在研發稅的減免,因企業也需對自身的開發進行投資。 報告稱加國全球危機應變尤佳,預料本年經濟增長2.2%,2013年則升2.6%。
荷蘭病源于70年代
澳門賭場林立。網上圖片 本報記者報道 澳門,雖然是前葡萄牙殖民地,患的卻是荷蘭病。 據分析家陶冬表示,今天澳門患了另類荷蘭病:基礎設施與賭場、酒店近十年遍地開花;經濟增長與房價飙升,工資更出現井噴式上漲。賭業一枝獨秀,威脅着其他行業生計。在機制上,澳門的荷蘭病,與當年荷蘭略有不同。荷蘭的荷蘭病的核心在于匯率。「荷蘭天然氣出口大增,令經常項目順差激升,荷蘭盾大幅升值。匯率上揚,打擊了其他出口行業的競争能力,經濟結構出現畸型。澳門币與港元挂鈎,所以匯率并未出現明顯升值。澳門是以人工大幅上揚的形式,即實際匯率上升的形式,促成經濟結構與資源向賭業集中的。」 午餐竟貴過香港 澳門賭業繁榮,令經濟高速增長,财政盈餘創紀錄,這當然不是壞事,但通脹壓力也驟升,普通市民的午餐貴過香港,租金成本更一升再升。陶冬認爲:「如果(澳門)政府沒适當措施平衡經濟結構及勞工市場,則其他行業會逐步沉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