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sung 柔性螢幕手機 導語:路透社撰文稱,作為一項新技術,柔性螢幕備受業界矚目,有望推動各種穿戴式計算設備的發展。不過,這很大程度上仍然限於曲面螢幕。要真正推廣可以捲曲和摺疊的螢幕,不僅要克服技術難題,還要找到真正的市場需求。 以下為文章全文: 前景廣闊 有人說,今年將成為穿戴式計算元年,將電腦顯示屏綁在手腕或眼鏡上的產品會陸續面市。不過,這其實只是整個螢幕革命中的一次進步而已──最終將會出現可以彎曲、摺疊甚至捲曲的螢幕。 一旦擺脫了今天又重又易碎,而且不能變換形態的玻璃顯示屏,明天的設備將會截然不同,螢幕不僅可以捲曲起來,還能貼到不平整的表面上,甚至可以拉伸。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旦這種技術成熟,就將成為產品設計師的天堂。”美國市場研究公司Lux Research顯示技術分析師喬納森‧梅爾尼克(Jonathan Melnick)說。 事實上,類似的原型產品並不少見── Samsung 今年就展示了一塊從設備邊緣延伸出來的螢幕。不過,他們仍然面臨很多障礙:不僅要克服技術問題,還要找出低成本量產零部件的方法,並最終推出足以吸引終端消費者的設備。 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測算,2016年的全球小尺寸顯示屏市場規模將達到720億美元。但目前的螢幕技術仍被液晶主導,這種技術需要背光,而且要夾在兩片玻璃之間,因此成了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等設備的主要重量來源。 “平板電腦的多數重量都來自顯示屏的玻璃結構,以及防止其破碎的支撐結構。”曾在思科、惠普和Palm擔任工程師的凱文‧莫里什格(Kevin Morishige)說。 不需要背光而且更加明亮的OLED已經對液晶的主導地位構成了威脅,這種產品可以提供更寬的視角和更好的色彩對比度,甚至可以直接印刷在幾個塗層上。 發展局限 然而,玻璃正在越來越輕、越來越柔韌。 康寧公司出品的大猩猩玻璃憑藉超強的堅固性,成為了眾多智能手機的螢幕首選。該公司最早將於今年為手機提供曲面玻璃。康寧還在推廣Willow玻璃,最薄可以與紙張媲美,而且具備極高的柔性,可以纏繞一台設備一圈。Willow起初將被用作太陽能面板等產品的外膜,但最終有望用於曲面產品。 Willow的重要賣點在於更高的生產效率,可以使用類似於印刷機的“捲到卷”(roll-to-roll)工藝,而不再沿用當今成本更高的分批生產工藝。但康寧玻璃技術集團主管詹姆斯‧克拉品(James Clappin)表示,作為一種柔性產品,Willow的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且,玻璃也有它的局限。“它雖然可以做成曲面,但不能來回彎曲。”曾經與多家顯示技術創業公司合作過的英國顧問阿德里安‧博登(Adrian Burden)說,他本人持有這一領域的多項專利。這就意味著雖然玻璃可能仍會在曲面顯示屏設備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真正能夠彎曲、摺疊和捲曲的螢幕可能還要使用塑料。 不過,塑料的堅固性不及玻璃。“一旦使用塑料襯底,就會因為對環境過於敏感而遭遇各種問題。”博登說。 技術挑戰 所以,儘管OLED和塑料似乎是“天生一對”,但將它們結合到一起時卻會帶來額外的問題:他們需要借助所謂的“阻隔薄膜”(barrier film)來阻止氧氣和水分的洩露。 “各種產品中都有阻隔薄膜,例如食品包裝,但挑戰在於,OLED是我們面對的最敏感的材料之一,所以會面對巨大的挑戰。”Lux Research的梅爾尼克說。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Tera-Barrier Films就開發了一種方式,使用納米顆粒封堵各個塗層。該公司董事森希爾‧拉馬達斯(Senthil Ramadas)表示,經過了數年的推遲後,該公司上月開始在日本生產,並計劃到2014年底量產。“我們在價值鏈上面臨極大挑戰,一切都需要各就各位,但直到現在才真正實現。”他說。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柔性顯示屏中的所有材料都必須可以彎曲──包括驅動顯示屏電流的透明導體。目前已經有一些技術有望替代傳統螢幕中易碎且昂貴的氧化銦錫(ITO),包括納米線、碳納米管、石墨烯和導電網絲。 其中一些技術已經接近生產階段。例如,另外一家新加坡公司Cima Nanotech就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在薄片上塗上一層銀質導電墨水,然後自動排列成網絡形態,從而形成一個導電層。 這種底層技術的轉變不太可能立刻變成產品。“原型產品可以製造出來,但要量產仍然要等很長時間,因為這些設備的很多流程和材料都面臨著重大的生產和規模問題。”梅爾尼克說。 生產難題 一些業內人士說,從成批生產片材到更高效的“卷對卷”工藝,是一個漸進的轉變過程。“相比於‘卷對卷’工藝而言,成批生產成本更高,速度更慢。要完成轉變,需要新的設備和設計,也需要投入時間。”Tera-Barrier Films的拉馬達斯說。 這都得花錢,而且必須要說服製造商投資購買新設備。 雖然在iPhone的推動下,大猩猩玻璃取得了成功,但克萊品表示,即便如此,康寧仍然很難推廣Willow顯示屏。克萊品表示,客戶希望更薄的設備和更易生產的玻璃,但Willow卻需要極其複雜的前期準備。 “當我們說到Willow的商業化時,我們開發活動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確保生態系統能夠應付一種全新的材料。”克拉品補充說,“沒有人熟悉怎麼生產可以彎曲和流動的玻璃,這是一種新材料。需要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培訓,才能應付這種材料。” 雖然他也看到了市場對Willow曲面螢幕的需求,尤其對遊戲玩家而言,但對可以捲曲和摺疊的螢幕卻信心不足。“短期內還是要順應趨勢。至於柔性、可彎曲、可摺疊的螢幕,我認為得繼續等待,我甚至不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可行的產品。”他說。 這就需要搞清楚終端用戶的需求。設計公司Frog駐上海執行創意總監布蘭登‧愛德華茲(Brandon Edwards)說:“對我們和我們的客戶而言,關鍵不在於柔性顯示技術。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在於,究竟可以通過哪些實用的方式將產品推向市場?多快可以推出?用戶的反響如何?” 用戶需求 對於 Samsung 等資金雄厚的企業而言,這可能意味著要開發原型產品,就像他們在各種國際技術展上展示的產品一樣。但這無法確保成功賣出產品。例如, Sony 早在2007年就在推廣一款柔性OLED顯示屏。“6年後的今天,我們什麼都沒看到。”新加坡金屬研究和工程學院(Institute of Met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高級科學家張傑(Zhang Jie,音譯)說,“如果 Samsung 真要推廣這類技術,就要吸引用戶的興趣。” 這也拖慢了產品的開發進度。 Samsung 2011年末告訴分析師,該公司計劃在2012年將柔性顯示屏應用到智能手機中,甚至有可能會在年初。但一年過去了,該公司卻表示,這款技術仍在“研發中”。美國投資銀行Jefferies分析師在上月的研究報告中表示,雖然 Samsung 今年可能會推出“不易碎”的螢幕,但卻要到2014至2015年才能在產品中使用柔性螢幕。 歸根到底,技術問題可能只代表了一半的問題。 “這是特種材料行業的永恆問題。”德國玻璃製造商Schott日本營銷主管陸茨‧格魯貝爾(Lutz Grubel)說,“你手中握有某種材料,但還得等待實際應用。這就是遊戲規則。”(思遠) |
手机版|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7-8 08:44 , Processed in 0.011853 second(s), 18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