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罗克和《出身论》
1970年3月5日,《出身论》作者遇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公审宣判死刑后处决。官方一直把遇罗克之死说成是“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而死”。1999
年,当年发表《出身论》的《中学文革报》的创办人牟志京在回忆文章中称:“有内部消息讲,罗克的死刑是经高层人物亲自指示,重要人士受托办理的。”究竟是
何等人物让牟在文革结束二十多年后还如此避讳呢?著名作家胡平在其《评“晚年周恩来”》一书中披露:遇罗克是谁下令杀害的?据我一位北京的诗人朋友告诉
我,他认识吴德的儿子,吴德儿子对他说,是周恩来说要杀的。周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原来指示处死遇罗克的高层人物是周,而受托办理的重要人士是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吴德!附:遇罗克简介和他的《出身论》。 遇罗克(942年5月1日-1970年3月5日),男,北京人。1959年从北京65中毕业。曾在北京人民机器厂学徒工,后做过代课教师等多种临时工。曾写《出身论》等一系列围绕“出身”问题的文章。他以“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为笔名,写了六期《中学文革报》的头版文章及其他文章,最著名的是第一期的《出身论》,全国反响巨大。遇罗克于1968年1月5日被捕,1970年3月5日和另19位死刑犯被处决。 《出身论》 作者遇罗克 家庭出身问题是长期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如果说地富反坏右分子占全国人口的5%,那么他们的子女及其近亲就要比这个数字多好几倍。(还不算资本家、历史不清白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更没有算上职员、富裕中农、中农阶级的子女)。不难设想,非红五类出身的青年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解放前只有二百多万产业工人,所以真正出身于血统无产阶级家庭的并不多。这一大批出身不好的青年一般不能参军,不能做机要工作。因此,具体到个别单位,他们(非红五类)就占了绝对优势。 由于形“左”实右反动路线的影响,他们往往享受不到同等政治待遇。特别是所谓黑七类出身的青年,即“狗崽子”,已经成了准专政对象,他们是先天的“罪人”。在它的影响下,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出身不好不仅低人一等,甚至被剥夺了背叛自己的家庭、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参加红卫兵的权利。这一时期,有多少无辜青年,死于非命,溺死于唯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究。而那些貌似冷静和全面的折衷主义观点,实际上是冷酷和虚伪。我们不能不予以揭露、批判,起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下面我们就从毛主席著作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分三个问题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
手机版|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7-8 11:40 , Processed in 0.015031 second(s), 18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