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BCM 门户 雅趣共析 理论知识 查看内容

二十世纪西方三大发现:莫菲定律、派金森定理、彼得原理

2013-5-3 07:20| 发布者: Test| 查看: 1179| 评论: 0|来自: blog.csdn.net

摘要: ★★★墨菲法则★★★起源:它源于1949年,一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 发现: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 ...
派金森定律及彼得原理



★★★派金森定律★★★


    (Parkinson's Law)亦称“官场病”或“组织麻痹病”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1、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2、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3、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 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 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彼得原理★★★


    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Laurence · J · 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英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美国学者劳伦斯 . 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 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人类的辉煌与无奈。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 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彼得反转原理★★★

  在对层级组织的研究中,彼得还分析归纳出彼德反转原理:

  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 评判部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入(input)评断部 属。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 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彼得处方★★★


  为了避免人们都成为排队木偶,扭转“体系萧条”的颓势,彼得博士提出了“彼得处方”,提供了六十五则改善生活品质的秘诀,让读者可以透过自我表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向上攀缘、爬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
  • 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
  • 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选择地实施。
  • 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凈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
  • 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 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
  • 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
  • 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
  • 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
  • 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
  • 彼得处方十一:彼得延伸法──了解在你之上职位的压力和报酬。
  • 彼得处方十二:彼得释放法──免于不相关势力的影响。
  • 彼得处方十三:彼得波尔卡舞曲──跨越障碍是成功第一步。
  • 彼得处方十四:彼得人格面貌──描绘一个理想的自己。
  • 彼得处方十五:彼得专精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熟练的领域。
  • 彼得处方十六:彼得优先法──选择持久的乐趣。
  • 彼得处方十七:彼得潜力法──找寻实际可行的替代方案。
  • 彼得处方十八:彼得先知法──预知自己的能力范围。
  • 彼得处方十九:彼得预测法──做事情前预测后果。
  • 彼得处方二十:彼得可能法──可能的话,尝试转业。
  • 彼得处方二十一:彼得收容所──拒绝“升迁”。
  • 彼得处方二十二:彼得短剧法──如果上司逼你接受一个你兴趣缺乏的职位,你就假装能力不足。
  • 彼得处方二十三:彼得回避法──不要对“楼上的人”太认真。
  • 彼得处方二十四:彼得巧言法──用言语去澄清而非混淆观念。
  • 彼得处方二十五:彼得预想法──认清目标。
  • 彼得处方二十六:彼得议案法──建立衡量成就的标准。
  • 彼得处方二十七:彼得讨论会──让员工参与制订目标的过程。
  • 彼得处方二十八:彼得政策法──使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兼容。
  • 彼得处方二十九:彼得定位法──从需求而非形式角度理解目标。
  • 彼得处方三十:彼得实用性──订立可行的目标。
  • 彼得处方三十一:彼得目标表达法──将目标诉诸言语和行动。
  • 彼得处方三十二:彼得参与法──让他人参与建立阶段性目标的过程。
  • 彼得处方三十三:彼得精确法──用明确、看得见或测得到的方式表达目标的具体内涵。
  • 彼得处方三十四:彼得和平原则──和善地待人处事。
  • 彼得处方三十五:彼得处理法──决策过程中运用理性。
  • 彼得处方三十六:彼得时效法──当机立断、及时行动。
  • 彼得处方三十七:彼得平衡法──要在恐惧与急躁中取得平衡。
  • 彼得处方三十八:彼得精简法──以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
  • 彼得处方三十九:彼得分离法──将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
  • 彼得处方四十:彼得承诺原理──当心作出一个没有人赞同的决定。
  • 彼得处方四十一:彼得效力法──勇于行动。
  • 彼得处方四十二:彼得或然率──科学方法与预言的天赋都只能概略描绘出来事物的轮廓。
  • 彼得处方四十三:彼得明确法──在选择或提升每名人选之前,先认清工作性质。
  • 彼得处方四十四:彼得证明法──购买前先试用。
  • 彼得处方四十五:彼得预演法──暗中进行考验。
  • 彼得处方四十六:彼得戏剧法──仿真未来状况。
  • 彼得处方四十七:彼得请愿法──尝试临时实验性升职。
  • 彼得处方四十八:彼得宣导法──培养新的胜任人选。
  • 彼得处方四十九:彼得理解法──用第三只耳朵倾听。
  • 彼得处方五十:彼得教学法──强化孩子所有合乎人道的行为。
  • 彼得处方五十一:彼得配对法──将有效的强化因子和预期产生的强化因子配对出现。
  • 彼得处方五十二:彼得薪资法──只要表现优异就能获得薪资。
  • 彼得处方五十三:彼得升迁法──当升迁人选足以胜任新职位时,他才会将升迁视为一种报酬。。
  • 彼得处方五十四:彼得地位法──有系统地提高优秀员工所在职务的地位,以资鼓励。
  • 彼得处方五十五:彼得效率法──鼓励员工椇效率为报酬之依据。
  • 彼得处方五十六:彼得赏罚法──依表现优劣,赏罚分明。
  • 彼得处方五十七:彼得利润法──让所有员工共同分享利润,使员工成为和谐一致的团队。
  • 彼得处方五十八:彼得保护法──福利应该能为员工提供实质的安全感及有意义的享受。
  • 彼得处方五十九:彼得美食铺──让每名员工有权选择他或她想得到的报酬。
  • 彼得处方六十:彼得目的法──若想鼓励和强化员工的表现,就明确地告诉他们的工作目标,并提供足以回报他们贡献的奖励机制。
  • 彼得处方六十一:彼得参与法──奖励团体表现。
  • 彼得处方六十二:彼得授权法──为有能力者提供发挥创意的机会。
  • 彼得处方六十三:彼得赞美法──传达你对员工杰出表现的赞赏。
  • 彼得处方六十四:彼得声望法──和各阶层的优秀员工沟通。
  • 彼得处方六十五:彼得趋近法──透过强化的手段,不断使一个趋近理想的目标,可以改造一个人的行为。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手机版|小黑屋|BC Morning Website ( Best Deal Inc. 001 )  

GMT-8, 2025-8-25 10:38 , Processed in 0.016896 second(s), 17 queries .

Supported by Best Deal Onlin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